一般认为,两国的双边关系涵盖面广,从主体看,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;从时间看既有当前的也包括过往的甚至可延伸到未来;从内容看,政经文教无所不包;从性质看,既要看主流的成绩也不可刻意忽略存在的问题;从时代来看,既有和平与发展时期的,也有特殊与挑战时期;从指向看,既要围绕两国本身看双边关系,也要参考两国分别与第三国、区域的关系,等等。

当前资讯异常发达,看待和评价两国的双边关系,不仅仅只是专业单位与人士(政府、学者、组织)的特殊权利,普罗大众的看法与立场之重要性也不能忽视。

当然,普罗大众与专业单位、人士相比,可能存在一个信息获得不充足、不全面的弱势。

“新冠疫情”是中马两国正经历的特殊与挑战的时代背景。

迄今为止,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的真正原理还没达成共识,有效疫苗还未研制成功、真正上市也未知,而全球病患累计已近两千万之巨。新冠疫情何时结束,以什么方式结束,各国科学家尚无法做出明确预测。

所以,“新冠疫情”下的国际关系其内容、性质、特征,应有别与以往和未来,但到底具体什么样,有待于将来总结。

对马中两国而言,面对是次公共卫生事件,都有一个相似的经历。

刚开始时,两国疫情都不乐观、上升快,成为世界或地区的疫情焦点国,2月、3月,中国疫情牵动全球目光,而3月、4月马来西亚疫情曾是东南亚最严重。

但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,马中两国疫情都分别受到控制,而且进入生产、生活恢复阶段,尽管当前都面临不少的压力。

需要充分肯定和赞扬的是,马中两国政府和民间在疫情时的守望相助,在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中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纪录。

在中国武汉疫情最严重的2月,马来西亚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为中国捐款捐物,支持中国抗疫;而在马来西亚疫情趋于严重之后,中国政府向马来西亚提供了大量呼吸机、口罩等医疗物资,派出医疗队,同时中国各地民间组织也积极捐款捐物。

前不久,马中两国外长通话的信息显示,今年上半年,中国对马投资、马对华出口均逆势增长,彰显了两国合作的强大互补性和旺盛生命力。

接下来,双方也将探讨有序恢复各层级交往,建立双边和区域“快捷通道”,推进“绿色通道”合作,助力双方复工复产。

这无疑对两国进一步加强合作,提升双边关系,有重要意义。

因此,虽无法假设“新冠疫情”没有发生,世界局势会怎样,但依据事实,基本可以肯定的是,马中两国长期以来形成且韧性极强的双边友好,仍是“新冠疫情”下两国关系的主流。

而对两国政府和民众印象极深的是,“新冠疫情”以来两国外部环境或国内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
对中国而言,主要是中美关系正经历两国建交以来最紧张的时刻;对马来西亚而言,本地民主政治出现了新的情况。

通常认为,任何两国的双边关系可能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影响,或也可能受到一国内政的变化而产生影响。

但只要坚持不干涉内政,互相尊重对方的历史国情与政治现实,一些外来的“杂音”和“干扰”则未必会在大的范围和程度影响到双边关系。

所以,对马中来说,两国存在的一些历史和现实形成的课题,为何能经受得住外界的“蓄意挑拨”,其实也应获得关注。

对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,马来西亚给他们的印象主要可能还是耳熟能详的“新马泰”旅游胜地,马来西亚民风纯朴、文化多元、环境优美,等。

“新冠疫情”发生后,像各国人民一样,中国人出国旅游被迫减少乃至停止,到近期,除了复工复产复学,他们关注的大事除了疫情外,主要是中美关系(并扩展至香港国安法、两岸关系、南海局势等)。

所以,“新冠疫情”期间,马来西亚的政府与政治发生了什么事,大多数普通中国人不了解全貌、更不清楚内情。

前方已言,普罗大众与专业单位、人士相比,存在一个信息获得不充足、不全面的弱势,对外国民众,更莫不如此。

是故,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,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”,以及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这些朴实的谚语,对中国人而言,不仅对处理邻里关系有启发作用,即便看待国与国的关系,也有一定的特殊含义。

疫情期间,至于马中两国存在的个别争议性话题(如南海议题),虽然马来西亚相关政府部门有发表一些公报,而中国政府也及时回应,但总体看,并未在“新冠疫情”下发酵和恶化。

需补充的是,它是否会受中美关系这一外围环境的影响,出现新的走向,前面已提到,主要将考验双边政府的认知智慧与协调艺术。这不妨视为“新冠疫情”下马中关系的交流。

这样的交流,应由马中双方平等对话,积极协商,不急于一时,也不凭于一势。相信两国有识之士能将争议性的话题,保持为一种良性的交流,而非演变成一种交锋。

因为良性的交流,对两国应对第三国或区域的国际关系,并处理各自内部政治、经济、民生议题,及反过来巩固和稳健双边关系,辩证统一,无不裨益。

马中两国都是多元族群、多元文化的国家,两国守望相助,共克时艰,在“新冠疫情”下,尽管双方人民的接触减少了,但我们无不由衷期待,“后疫情时代”,美好的愿望和合作会增加。

作者简介:钟大荣,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、副教授。2014年曾在拉曼大学任访问学者。本文作者为马中透视特约专栏作家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